细菌挑战食物过敏,前景可期?

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对健康重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。按照这一观念,如果正常菌群形成过程中,受到某种因素干扰,如在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,就有可能会危害健康。但是这方面,以往取得的直接证据并不多。最近,这种观点先后有了两个新的研究证据。

 

证据一,来自纽约大学微生物学家Martin Blaser小组,研究发现在正常菌群形成的关键生命时期,长时间低水平接触抗生素,可能会导致成年后肥胖。证据二,来自芝加哥大学免疫学家Cathryn Nagler研究小组,他们新近发现早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动物对花生过敏。两项研究的一个共同结论是,儿童早期使用抗生素具有长期健康风险,但这些结果都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支持。

 

有学者最近提出,要慎重看待关于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,但是并不排斥深入分析细菌作用机理的研究。最新这两项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,就属于比较深入细致的类型,并能提供比较符合逻辑的机理证据,值得赞赏。

 

1997年以来,儿童食物过敏症已经增加了50%。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,有许多学术假说。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假说认为,食物过敏高发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。所谓现代生活方式,主要包括不同于人类祖先的饮食结构、大量使用抗生素、过度进行剖宫产等,导致现代儿童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。纽约大学教授Martin Blaser说,美国儿童2岁前平均服用三个疗程抗生素。

 

芝加哥大学免疫学家Cathryn Nagler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食物过敏、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菌群之间关系的系列研究。早在2004年,她和同事就率先报道了小鼠肠道细菌被杀灭会导致食物过敏。随后10年来Nagler一直研究肠道细菌在抗食物过敏中具体如何发挥作用。在最新的研究中,Nagler小组发现,在小鼠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花生过敏,然后再给过敏动物服用梭状芽胞杆菌溶液,花生过敏症状竟然完全消失。与梭状芽胞杆菌一样,拟杆菌也是一种常见肠道细菌,但是如果给动物服用拟杆菌,就不会有抗过敏的效应。这一最新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PNAS

 

为什么梭状芽胞杆菌能产生抗过敏效应?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,这种细菌能提高肠道固有淋巴细胞功能,固有淋巴细胞组成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,它们分布于肠道,肺脏等直接与环境接触的粘膜层。这种固有淋巴细胞属于被发现不久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,能提高肠道屏障功能,帮助限制花生蛋白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从减少因花生蛋白所导致的过敏反应。

 

Nagler希望将来能使用含有梭状芽胞杆的产品作为预防花生过敏的手段,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种产品,芝加哥大学已经对这一新发现的潜在应用价值申请了专利。当然梭状芽胞杆的产品未来的应用前景,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人体效应研究。

 

无独有偶,就在本月,纽约大学微生物学家Martin Blaser小组发现,小鼠生命早期小剂量使用青霉素能影响肠道菌群,动物成年后高脂饮食更容易发生肥胖,该研究本月发表在《细胞》杂志上。同时,Blaser也关注到了Nagler小组的最新研究,并对Nagler的成果表示了高度赞赏,他认为Nagler等从细菌影响动物免疫系统的角度探讨细菌的作用,为未来研究肠道菌群作用方式,打开了一扇的大门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孙学军(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)



2016年6月30日 01:07
浏览量:0
收藏